题解
Introduction
世上有什么东西能填补失去爹娘的空落感?没有,任何东西都不能够填补。虽说30年来,他给爹娘拍了12000多张照片和600多个小时的录像,留住了活生生的爹娘。可是如今,爹娘的照片和录像他一眼都不敢看⋯⋯他每天期望做一个与爹娘团圆的梦。结果,梦来了,梦走了,冰凉的枕头上只留下清冷的泪。
走进课文
Text
俺爹俺娘
娘和爹 爹和娘
到今年5月,爹娘结婚就满67年了。67年,对人的一生来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
“娘过门⓵前,你见过她吗?” 我问爹。“没有,虽然住得不远,却没有见面的机会。订婚时才十五六岁,懂啥?”爹说。
“给你说婆家⓶的时候,你知道吗?”我又问娘。
“知道一点点,俺也不问。同意不同意是爹娘说了算。”娘说。17岁的爹和19岁的娘,便在吹吹打打声中结婚了。结婚那天,等拜完天地⓷,给娘掀开红布的时侯,爹才知道娘长得啥样。“个子挺矮,长得不算丑,也不算俊。”这就是娘给爹留下的第一印象。当时,娘低着头,眼睛直往脚下看,爹到底啥样子,她连看都没看一眼。
一连几天,爹和娘不说一句话。爹一大早就出去干木匠活,中午、晚上回来,娘已经做好了饭,却不和爹在一张桌子上吃,吃饭时还是不说话。两年后,两人才开始说话,第三年上有了哥哥,打那时起家里才有了点欢乐气氛。“你怎么能那么长时间不跟爹说话呢?”我问娘。娘说:“他动不动就吵人,不想理他。”爹十一个兄弟姐妹,就剩了他一个,家里人惯着他。他脾气倔,爱吵人,有一次,爹还打了娘两巴掌。娘烦透了,足足喝下一灯煤油。多亏家里人发现早,才活了下来。我问爹娘:“你们想到过离婚吗?,爹说:“没有。结了婚,就像钉子砸到木头里,离啥婚。”娘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⓸,女人都是这样。”
有一年快过春节了,舅舅到我家,说我姥姥的忌日⓹快到了。娘对爹说,把那包饼干让他舅带回去,给她姥姥上坟⓺吧,他姥姥从来没见过饼千。爹没说什么,算是答应了。过了几天,爹突然跟娘吵了起来:“今天啥日子,你忘了?”娘一想,坏了,今天不是婆婆的忌日吗?趁天还没
黑,赶快让人去上坟。爹还觉得不出气,又跟着
吵了一句:“光想着你娘,忘了俺娘了!
娘气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第二天便病倒了。娘生病的那几天,爹抢着给她喂药、喂饭。
以后日子长了,他们总算处好了,“一个巴掌拍不响”⓻。爹烦了,吵几句,娘假装没听见就过去了。
爹娘吵架闹意见,从不当着儿女的面,在我看来,他们始终是和和睦睦的。记得小时候和爹娘在一起睡,躺下后,他们就开始说话,说的无非是一些家里家外发生的事。我总是在他们的说话声中入睡。早上醒来,还是说个没完,好像夜夜没睡一样。不同的是,早上说的都是夜里做了个啥梦了,今天该干啥活了一类的话。这时,爹说话总是慢言细语的。
“少年夫妻老来伴”。年纪大了,爹娘变得谁也离不开谁。我和二姐在外工作,把爹娘一块儿接出来住几天还行,要是只接出一个来,在外的一个就想念家里的一个。
这就是我的爹和娘。
俺爹的较真
爹脾气倔,又加上于了一辈子木匠,干啥都较真。小时候,常听爹背他小时候学过的课文。有一篇写长城的,其中有句“八达岭上好风光”。我问爹:“八达岭是啥?”他说是一片山,在北京。“离天安门多远?”我问,爹答不上来了。过了几天,他告诉我,八达岭在北京北边,离天安门有140里路。为这事,他专门去问了刚从北京回来的邻居四哥。
够较真的吧?
爹常说的话是“丁是丁,卯是卯⓼,木匠手中的尺子是规短,差一分一厘,就是胡来”。
1959年,一个木匠到北京建人民大会堂回来,爹到他家打听大会堂有多大,又问天安门的门洞有多长,木匠说,可能30来米吧。“到底30几米?”爹又问。“你管那么多干吗!”爹的较真碰了钉子。
1996年深秋,我把爹娘接到北京游览,爹总算有机会对关心的事较真了。
爹娘晚9,点到北京,第二天就去逛颐和园。下了地铁站,上了车,爹告诉娘,下地铁的台阶是96级。这是他一步一步数过的。在颐和园,娘问我:“毛主席⓽在哪儿?”这话被爹听到了,他较起真来:“这叫颐和园。毛主席住在中南海。爹跟娘较真没用,她只知道毛主席住在北京。
爹较真的事,在第六天达到了高潮。要离开北京回家了,在旅店结账时,爹说应该多交5块钱,服务员和经理不明白。爹告诉她们,他曾经不小心把一个茶杯碰翻在地,虽然没打破,茶杯却裂了细细的一道,不一定哪天就要破。他已经弄清楚,杯子价格5元,所以要照价赔偿。经理听老人这么一说,十分感动,反而破例不让赔偿。爹却说:“旅馆的‘须知’就是‘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⑩,俺一辈子都认这个死理。”经理竖起了大拇指,用最地道的北京话说:“老人家,你还真较真啊!”
出了门,娘用“挖苦”的语气笑着对爹说:“没想到你小气了一辈子,今天反倒大方了。”爹急了,吼起来:“那是在家,这是在哪儿?咱们丢人不能丢在北京城!”
俺娘:送行
也不知道有多少次这样的送行,不知有多少次。每次娘送我,我都不让她往大门外走,她总是说:“我不出去了。”但当走远了猛然一回头,娘每次都跟在后边……
偶尔在家住一夜,娘总是坐在我床头,说这说那的,跟我聊个没完。有时没啥说了,就干坐⑪在那儿。“娘,回去睡吧!”我说。她出去了。不一会儿,又回来,说“我来看看火”,看完火,照例坐在我的床头上。
有一天,我离开家时已是晚上10点多,村子里没有一点灯光。娘拿了手电,非送我到大门
口。她站住了,将手电光照到通往村外的小路上。路上的光越来越淡,以至到完全消失。我知道已经走出很远了,但回头一看,那道手电光依然在向我摇晃着。在黑黑的夜里,我看不见娘那矮小的 身体,但我知道在那手电光后面,娘那双眼晴还在直直地望着我,望着比手电光照得更远的地方。
这就是俺娘!俺的亲娘!!
拍爹娘拍了20年,成书前,我又给爹娘拍了了张照片。爹84岁,娘86岁。
住的还是老房子,吃的还是自家种的粮食,爹娘依然在那小山村平静地生活着……
(选自焦波同名文章)
1. 过门(guò mén, to move into one's husband's house upon marriage ) :女子出嫁到丈夫家。
2. 说婆家 ( shuō pójia, to set a girl up with a man) : 给女人介绍对象。
3. 拜天地 ( bài tiāndì, to bow to heaven and earth as part of the traditional wedding ceremony ) : 中国传统婚礼的一种仪式,新娘和新郎一起参拜天地、父母和公婆。
4.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jià jī suí jī, jià gǒu suí gǒu, a woman cannot choose a husband; she can only follow the one she is married to no matter what kind of person he is ):指传统婚姻中女人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丈夫结婚后不管什么样的文夫都得跟他一起生活。例如:母亲虽然一生都不满意父亲,却从来没想过跟他离婚,母亲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那个时代的人都这样。
5. 忌日(jìrì, death anniversary ):人去世的日子,传统上多指先人去世的日子。
6.上坟(shàngfén, to visit a grave to honour the memory of the dead):到坟墓前祭奠死者,中国人常在每年4月5日前后的清明节上坟。
7.一个巴掌拍不响 (yí ge bāzhang pāi bù xiǎng, it takes two to make a quarrel) : “巴掌”,手掌。这句话比喻矛盾和纠纷不是单方面引起的。例如:不要净说別人不好,一个巴掌拍不响,你也有问题。
8. 丁是丁,卯是卯(dīng shì dīng, mǎo shì mǎo, to keep the Heavenly Stem ding distinct from the Earthly Branch mao-to be strict, precise or unaccommodating)“丁”和“卯”分属于“天干”和“地支”,在不同的序列里。这句话形容对事情认真,一点儿也不马虎。例如:他这个人向来丁是丁,卯是卯,办事一点儿都不会错。
9.毛主席(Máo Zhǔxí, Chairman Mao):毛泽东(1893~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家主席。
10. 无规矩不成方圆 (wú guīju bùchéng fāngyuán, nothing can be accomplished without norms or standards ) :“规”和“矩”是校正圆形、方形的两种工具,多用来比喻标准、法度。这句话是形容言语、行动没有标准或法度,就不成样子。
11. 干坐 ( gān zuò, to just sit there ) :“干” 的意思是“只”“只是”,常和动词放在一起,构成“干v”结构。例如:别和客人干聊啊,来,吃点儿水果。/别干喝,我给你们弄两个下酒菜。